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60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唐朝有两个都城是为了国家统治的基础、政治集团的平衡。因为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并不能很好的匹配,设立两个都城以及多个陪都,就大大的加强了对于财政的控制,甚至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布局。唐朝总体上实行两畿五都制:京畿长安、都畿洛阳,并为首都。两畿与太原、凤翔、成都、江陵等陪都并称“五都”。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实行两京制比如唐朝东都洛阳,首都长安,最离谱的宋朝实行四京制“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南京商丘府”但是总而言之,这些“京”只是带有辅助性质,或为皇帝行宫,并不设立中央行政机关。
有一个朝代非常特殊,开创了一个国家同时存在两套中央政府的先例,这就是明朝——北京顺天府与南京应天府。
这两套班子并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有其历史原因,明朝开国仿效宋朝,以南京为首都,在凤阳设置中京,开封设立北京,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陪都。
中山王徐达之女明成祖皇后
但后来明成祖朱棣篡位当了皇帝(哈哈,基本上所有明朝的事都有朱棣篡位的影子),永乐十九年将首都迁往北京,南京作为陪都继续存在。
为了表示对明太祖的敬意以及保证对东南经济命脉的控制,南京的那套中央政府没有取消,依然行使着行政职权,发挥着巨大作用。
那么拥有完整行政机构的南京,在明朝历史中又发挥着什么作用?承载着统治者怎样的用意呢?请诸君一定要看下去!
金陵在明朝的地位与作用的变迁
南京自古有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的六朝古都故事。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
回首飞鸳瓦,却羡井中蛙。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楼外河横斗挂,淮上潮平霜下,樯影落寒沙。
繁荣,明太祖定都南京后,这里成了大明王朝全国的统治核心,有庞大的中央政府文武百官,有驻守南京的五十万禁卫军。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又下令迁移苏州浙江等地富户四万五千家充实南京的人口,到了洪武三十年南京城已经成为超过八十万人口的大城市。这期间南京的城市工商业繁荣,消费能力极强,整个城市处于蓬勃发展的状态。
削弱,永乐十九年明朝迁都北京,保留了南京的行政与军事机构。但金陵的地位已经相较于以前大大下降了。
“凡有重大事务或者诸国朝贡,委命北京”政治地位跌落的同时,朱棣一番操作也使南京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他将金陵工匠二万七千户迁往北京,三十万禁卫军也随着皇帝调动到北京,这让昔日繁华,熙熙攘攘的街市一下子冷清许多。
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再繁华,耐不得江南地区的经济基础好,工商业发达,仅金陵苏州扬州镇江松江几地就提供了明王朝四分之一的税收。
在明朝迁都以后金陵政治色彩的下降,反而给整个城市带来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工商业的经济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徽商,盐商,晋商,鲁商,大小商贾,文人墨客,富家子弟大量涌入金陵,才子佳人相聚秦淮河畔。南京成为了“四方商贾,肩背相磨,五谷丰登”“风花雪月,软红香土”的繁华都城。
庄妍靓雅,风度超群;鬓发如云,桃花满须,弓弯纤小,腰肢轻亚。
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秦淮八艳
与此同时南京民间纺织业,印刷业渐渐兴盛起来,金陵书院所刻书籍,堪称精良,销往全国各地。
南京作为明朝南方的中央政府,还负责赋税转运,军需采买,每年有六百多万石粮食在这经京杭大运河,送达北京。
南京作为国家的南北中转中心,有着发达的贸易经济,到了明朝末年人口已经突破一百万,这时候的金陵繁荣之胜俨然国际第一都市,纵观世界直到1800年英国伦敦的人口才突破一百万。
雪后金陵
南京部院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台省之设,不改其旧”“养花御史,遛鸟尚书”说的就是金陵官员的无所事事,他们要不年迈要不就是因为政治失意来到金陵,所以这里整体的政治氛围是懒散,清闲。但要说毫无作用就大错特错了。
(一)南京吏部
吏部古称天官大冢宰,是六部之首。明朝吏部掌握全国文官的升迁调动。这种权力自然不能出现两架马车,迁都以后全国官员的选调权都收归北京所有,但是南京依然掌握对江浙一带官员的考核权,北京吏部对官员调动时要参照南京的考察报告。
(二)南京户部
户部地官大司徒。要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就是钱。有钱什么都好办,没钱是寸步难行。
南京作为江南的工商业重镇,户部自然掌握了不小的权力,是南京诸位部长里面少有的实权人物,全称是南京户部尚书总理粮储转运事务大臣。
(三)南京礼部
礼部春官大宗伯,掌管的是祭祀科举外交,迁都以后这些权力都被北京掌握,南京只管明太祖孝陵每年的祭祀活动,所以南京礼部是真正的闲闲闲!在这上班整天也就是读读书看看报,逛逛夫子庙,游游秦淮河。
南京户部尚书总理粮储郑纪
(四)南京兵部
敲黑板!兵部夏官大司马,南京兵部的实权是最大的,兵部尚书挂参赞机务的头衔,他所掌管,金陵至长江入海口,四十二个军营卫所二十万军队,可以说是巩固江南半壁江山的重要支柱。
嘉靖年间张经以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东南军务,兼领水师。王阳明曾担任过南京兵部尚书,率军讨伐广西土司。
(五)南京工部
工部秋官大司空,南京工部负责修建国家的公署,道路,同时负责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矿场,造船,农具的制造;江南丝织品的生产,铜钱的铸造,油水极大,终明朝南京铸造的铜币比北京还多。
(六)南京督察院刑部
刑部冬官大司寇,南京刑部权力不大,因为明朝规定所有的死刑签字都要皇帝亲自批准,上诉刑事案件的审问都由北京刑部处理,重要案件由三法司会审。
南京督察院左都御史称为总宪,权力就不容小觑了。首先督察院与北京一样设置监察御史,这些御史大部分是年轻人,虽然在南京为官,但只要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南京的御史们也要掺和一下,可以说经常南北言官联合出动,搞得坐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和文渊阁的内阁大臣们头疼不已。
南京左都御史还兼任江防海防总管,巡视江南防务。
南京中央机构的作用是什么?保留下来反映了执政者怎样的用意?
南京作为陪都,虽不如北京朝廷那么有权有势,但事关东南安危,依然有他特殊的作用。两京制形成后,南京基本属于官员升迁转调的一个台阶,或者被贬谪地方。
明中期以来党争愈演愈烈“大臣有不和执政者,即打发至南京闲任”,南北官员经常是集体互换,一党得势就把与之不和的官员们能罢免的罢免,不能罢免的通通赶往南京。可是政局一旦翻转,南京养花遛鸟的大员们,接着就可以把北京的执政拉回来遛鸟了。
南京是养人的地方。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街市繁华,在人来人往的市井中,不只是有高悬幌子招待顾客的夜铺,还有手提肩挑的小贩,夜空中回响着卖糖的悠悠萧声。十里秦淮,六朝金粉,金陵是东南形胜之地,政治虽然失意但心情或许真的很如意。
有明一代,南京从没有失去在中国南部的统治核心地位。
朱棣当年迁都北京就意味着将皇帝暴露在了敌人的铁骑之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多大的勇气与魄力?君臣一体,皇帝不贪生怕死,臣民才能尽心杀敌。
事实证明,明朝依然是武德充沛的一代,虽然皇帝们除了太祖太宗都资质平平,却没有懦弱之辈,他们都有祖先留下的骨气。
另一方面朱棣冒着巨大风险来到边疆时,也给子孙后代留了一条退路,这就是——金陵。金陵拥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有充足的粮饷有二十万军队,倘若北京有失南渡金陵,依然可以谋图复兴。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六朝故事金陵城,终究没有成为力挽狂澜之地
在明朝最危急的关头,崇祯皇帝也动过南迁的念头,但是北京象征着国家的法统,有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他并不想背上弃土卖国的骂名,内阁大臣陈演等也不想背锅表示反对,谏官光时亨更是在大殿上极力痛斥南迁的想法,皇帝最终没有下定决断。
李自成进京
太子能吗?太子走了岂不是要上演唐肃宗自立中央的故事。最终崇祯吊死在景山老歪脖子树上,留下“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令人读罢又气又悲的遗诏。
朱由检
争论不休,党同伐异,国家何尝不亡呢?
1644年北京沦陷的消息传至南京,南京拥有完整行政团队的文武百官们竟没有第一时间确定继承人。
东林党人害怕福王的报复,想拥立旁支潞王为帝,大臣姜曰广表示:“当年争国本福王不能越过光宗,现在潞王自然也不能越过福王为帝”啪啪地打了东林君子们的脸,从这就可以看出东林所坚持的道统与礼法不过是为了与万历抗争的工具。
明孝陵
兵部尚书史可法倾向潞王,但是依照宗法理应是福王登基,阉党马士英等人支持福王。
最终福王朱由崧在江北三镇军阀的帮助下登基为帝,国本已定大家可以安心办事了?当然不可能,依然你争我讨,军阀阉党东林纷纷展现自己的实力,可怜的弘光朝仅仅一年就结束了,大明王朝在各派挣扎中死去。
喋喋不休
近乎完美设计的陪都南京,本来可以在帝国的生死关头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结果最终却陷入不断的内部斗争中。随着清兵攻入南京,这个南都也与大明王朝一起走向终结,丝毫没有起到他该有的作用。
南京明城墙玄武门
作者写完这篇文章时心情真是复杂重重,久久不能释怀,想当初十里秦淮繁荣的南都金陵,被赋予了多大的功能,承载了多少故事,最终却是一个惨淡的结局。王安石一首《桂枝香·金陵怀古》 真是恰到好处写出了那个从洪武到弘光277年的大明王朝: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