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4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用兵法则,是一种军事谋略,在历史上曾有许多非常成功的战例。所谓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典故几乎人尽皆知,但是目前的汉朝史料并没有记载这件事,这件事的最早出自元朝的戏文《气英布》。历史上的韩信到底有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如果有,那么韩信到底是如何完成这一军事策略的?而且为什么韩信可以做到诸葛亮却做不到?诸葛亮和韩信两个人面临的局面大致相当,为什么诸葛亮不能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的困境
刘邦“还定三秦”之前局势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有点悲观,因为在之前发生了著名的“鸿门宴”事件。
当时双方实力悬殊,项羽刚刚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军队人数高达40万余众,此时的刘邦仅仅10万人。
张良对局势判断十分悲观,樊哙更是认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幸运的是在张良的运作下刘邦保全了性命,并且成为了汉王。
只不过项羽一直对刘邦心存偏见,在这种情况下范增一直在旁边添油加醋,直言:“夺项王(项羽)天下者,必沛公(刘邦)也!”这一句话项羽是听进去了,于是把刘邦的军队编制限制在三万人,并且给刘邦留下三个大敌。
刘邦的封地是蜀地,虽然有着“天府之国”,但是崇山峻岭就如同一个牢笼,死死得把刘邦限制在巴蜀地区。而且项羽把关中一分为三,让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占领一份。
三人呈“品”字结构,而且都还是秦国降将,相互支援也比较方便。刘邦向北开进第一个面对的就是章邯,要知道章邯是秦末著名将领,军事能力、声望、地盘都不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可能会有人说刘邦地盘大可以耗死章邯,但是“唇亡齿寒”的道理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司马欣和董翳两个人怎么可能坐视刘邦吞并章邯?
这局势对刘邦十分不利,进不得退不安。为了尽快走出困境,刘邦采用了张良的“示弱之计”,一把火烧毁了交通要道(栈道,又名褒斜道)。
这一点有争议,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刘邦烧毁的是子午道,但是《汉书·张良传》记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
良因说汉王烧绝栈道,示天下无还心”张良是在褒中提出的建议,而周围的栈道只有褒斜道,难不成刘邦舍近求远跑大老远去烧子午道?而且烧毁栈道的目的就是让项羽认为刘邦没有归还之心,在当时褒斜道才是主要道路,你不去烧主要道路怎么会让项羽轻信你无归还之心?
《史记》、《读史方舆纪要》都记载有人请求汉帝通褒斜道,这很明显褒斜道遭到重大破坏,前后对应的上,而且主流观点也都认为烧毁的是褒斜道(也有可能是两条道全部烧毁,但是认为烧毁子午道的人还是比较少,可以确定的是褒斜道确实是被烧了)。
之后刘邦一边持续“示弱”,另一边大力促产农业。此时利益分配不均的弊端就出现了,齐地的田荣率先掀起了反项大旗。
齐地、蜀地、关中这三个地方是非常富庶的,蜀地的刘邦无心北归、关中已经一分为三,这两个的威胁都不大。齐地实力比较强而且靠近彭城,思索一番之后项羽果断选择东征。
这就给了刘邦北归的机会,之后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开始“还定三秦”。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还定三秦”其实并不顺利,为了防止看官看不懂,我特意做了一个图。在当时大致情况如下:
1:樊哙前往褒斜道,主持修缮栈道的工作。此举是声东击西之策,让章邯尽可能把防守方向放在眉县(褒斜道出口)。目前有一批人否认明修栈道这件事,因为史书并没有提及到明修栈道的工作。史书只记载刘邦采纳韩信的建议,从故道(陈仓道)还。
这解释也合情合理,韩信不想让章邯洞悉汉军的军事行动,所以偷偷摸摸的从陈仓道出发。但这说服力并不是很强,因为章邯是秦国将领,他对关中还是比较熟悉的,他怎么可能不知道陈仓道能行军。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出其不意,而且迫使敌人分兵。你现在大军在陈仓道,我从褒斜道进军你能怎么办?
现在的情况就是我已经在这修路了,你猜我会不会打你?只要智商没问题,那么他肯定会在褒斜道做防范。
部署防范是需要兵员的,关中已经一分为三了,强迫征兵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只能把其他地方守军抽调一些。
明修栈道的目的其实有两个,其一转移章邯部分视线,其二迫使章邯分兵。《褒城县志》:“马道北有樊河桥,相传汉樊哙所建也”。
《读史方舆纪要》“马道驿旧有桥曰‘樊桥’,信传樊哙所创云”而且在樊河附近发现了一个石碑,上面刻有:“志传西汉樊舞阳侯所建,故以‘樊桥’命名”樊哙只有在还定三秦的时候在这里待过,因此“明修栈道”存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还定三秦,(樊哙)别击西丞白水北(武都),雍轻车骑於雍南,破之。从攻雍、斄城,先登击章平军。
结合上文看,樊哙本身在修栈道迷惑章邯视线,之后突然出兵武都。武都号称“巴蜀咽喉,秦陇锁钥”,是甘肃、四川、陕西三省的交通要道,樊哙此次奇袭武都对章邯十分不利。
首先章邯无法围魏救赵,不能通过攻击巴蜀来缓解陈仓的危机,而且从侧面解决了刘邦的后顾之忧;其次樊哙进可攻打陇右和陕西,呈压顶之势,关中左侧危机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章邯不可能放弃陈仓以西的土地,只能再分兵。明修栈道、奇袭武都,这两项军事行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章邯分兵,正面攻打陈仓的压力大大减小。
3:《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雍军塞陈,谒上,上计欲还,衍言从他道,道通。”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雍军塞渭上,上计欲还,衍言从它道,道通。”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汉王遂定雍地。东至咸阳,引兵围雍王废丘,而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
大概意思就是刘邦用了韩信的计策兵出陈仓道,但是久攻不下,刘邦都想着班师了。但是这个时候赵衍建议走其他道路,避其锋芒,从侧面攻打章邯。
后来刘邦照做,陈仓被攻克。之后章邯败退,刘邦乘胜追击,樊哙和曹参也率领部队赶到,并且攻打好畤、扶风县。看似顺利,但实则不然,刘邦还是在章邯这里吃了大亏。
攻打好畤的时候襄平侯死了,这位襄平侯在是将军,而且功比平定侯。当时汉军没几个将军,樊哙是因为在还定三秦战争中作战勇猛才成为将军的,这位襄平侯的资历比樊哙还要老。
襄平侯这种高级将领都死了,可见当时并不是所谓的摧枯拉朽,章邯这块硬骨头还是磕掉了刘邦一颗牙。之后章邯没有什么反扑之力了,刘邦也逐渐灭了三王,平定了关中。
总结
1:是出其不意还是强迫分兵?
明修栈道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还是强迫章邯分兵?也许两者都有,但是小编认为最主要目的还是强迫章邯分兵。
明修栈道之后章邯就已经有了戒备,章邯是秦末名将,声东击西的道理不应该不懂。加强褒斜道守卫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忽视陈仓道,军事最怕的就是孤注一掷,你凭什么就赌对方一定从褒斜道进军?
明修栈道、突袭武都,这两件事情过后兵出陈仓也没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章邯还是有了防范,刘邦都想着撤军了,因此小编个人认为明修栈道的目的就是强迫章邯分兵。
2: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效仿
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事实上诸葛亮效仿了此计,但是没成功。第一次北伐时期诸葛亮派遣赵云走褒斜道(和明修栈道一样,迫使敌人分兵),然后自己从祁山出发,并且让马谡驻扎在街亭。
这一军事部署和韩信的部署差不多,一部分兵出陇右(樊哙、马谡)、一部分疑兵(明修栈道,赵云走褒斜道),主力攻城掠地(刘邦(陈仓)、诸葛亮(陇右))。
可惜的是刘邦成功了,但是诸葛亮失败了,这也是一个千古遗憾吧。第一次北伐之后曹魏严加防范,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